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南卓林寺靜慮洲大樓(善巔林)旁邊的惜字爐


藏族非常重視一項傳統:凡是有藏文文字的紙類不得隨意丟棄在圾垃桶,必須恭敬焚化。2009年攝


南卓林寺的小學部後方、靜慮洲大樓的旁邊就設立惜字爐。2009年攝


惜字爐旁邊,靜慮洲大樓的出口之一,2006年攝


惜字爐後面有一條小徑。2011年攝


這條小徑也是我住在靜慮洲那幾年常走的小路。2011年攝


漢族古人如何敬惜字紙

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悠久的傳統,作家賈平凹的《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》一文中說:文字乃聖人創造,人人皆當敬惜。文人瀆汙字紙,文曲星降罪,則進學無門,考試不第;常人瀆汙字紙,則瞽目變愚,撿拾者,功德無量,增福添壽。因此,古代民間流傳有大量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的告誡人們敬惜字紙、敬重文字的天條聖律,如《惜字律》、《惜字新編》、《惜字征驗錄》、《 文昌帝 君惜字律》、《文昌惜字功過律》等等。而且,從儒佛經典到筆記小說均有大量關於敬惜字紙、敬重文字的訓戒及傳說。

  明淩蒙初《二刻拍案》卷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,出獄僧巧完法會分就講了一段愛惜字紙的故事:宋時,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,見地上有遺棄的,就拾起焚燒;便是落在糞穢中的,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,用水洗淨,或投之長流水中,或候烘曬乾了,用火焚過。如此行之多年,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。一日,妻有娠將產,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:汝家愛惜字紙,陰功甚大。我已奏過上帝,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,使汝家富貴非常。夢後果生一兒,因感夢中之語,就取名為王曾。後來連中三無,官封沂國公。宋朝一代中三元的,止得三人,是宋庠、馮京與這王曾,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!誰知內中這一個,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,豈非人人做得的事?

  清梁恭辰《北東園筆錄初編》卷四《勸人惜字》條記載:朱坎泉者,錢塘諸生。客遊他省,有某官延課二子。見其居民不知惜字,糊窗抹桌踐踏穢汙,惡習相沿,恬不為怪,乃力勸居停,捐貲收買。或有不潔之紙,必手自洗滌焚燒。逢人勸諭,竟移其俗。不數年間,所收之字以百億萬計。及其歸也,長子名瀾,以嘉慶丁醜成進士、入翰林,次子瀛亦以某科登鄉薦矣。該書卷五《惜字速報》記載:凡檢拾焚化諸冗務,悉陳蓮航茂才(洛)力任之,日與檢拾傭工相交接,不憚煩也。蓮航本居福州,攜其子授讀於浦城。一日其子得狂疾,跳而出,夜行倀倀,幾為路鬼所揶揄。有拾字傭素識之,時夜已深,乃掖之入粵山道院,而使人通知蓮航。淩晨引歸,疾亦尋愈。當日尋覓者皆注力於城外溪邊,而不知其近在市里之內,向使不遇此傭,恐當夜即有變故,向使此傭與蓮航父子不相習,則亦未必即引之使歸。僉曰:此惜字之功也,事方創始而已有食其報者,可以勸矣。’”

  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》雲文字乃古聖賢心跡,故字紙不可穢用,否則下場會很慘。古人《惜字編》記載:普門寺僧,師徒九人。徒等應赴焰口,輒焚心經,紙灰遍野,一小僧心非之,未言。夕夢陰府攝去,七僧俱跪,聞呵曰,汝妄燒經文,當墮畜道。謂小僧曰,姑饒汝,歸告世人,念經可,焚則不可。寤後數日,四僧牆壓死,二死于水,一死於魘。這種因果報應的事偏有人深信不疑。187314日上海《申報》刊載一消息說,一女子用字紙拭穢,扔入便桶,遭雷擊跪倒。同年123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:不准于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,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,以免穢褻。當然,用這種因果報應的方式來訓誡人們敬惜字紙,未免迷信的成分過多,但敬惜字紙的美德還是值得大力提倡的。

  那字紙該如何處理?《二刻拍案》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,見者須當付火中。或置長流清淨處,自然福祿永無窮;《顏氏家訓》云應於焚化。《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》一文中一老者曾經告訴賈平凹,老者年輕的時候,西安寺廟庵觀道院都設有鐵爐的,每日又派出當值的和尚道人,持釘竿,挑竹筐,走街串巷收撿字紙,然後攜回投爐焚化。

  古代各地都建有敬字亭聖跡亭惜字塔惜字宮焚字爐焚字形檔等,一般來說塔身通常有一孔,或方、或圓或倒U形,用於焚燒字紙。成都十大旅遊古鎮之一的蒲江西來古鎮有一座百年歷史的文風塔,塔正面建有焚字形檔,上刻惜字宮三字,兩旁有聯曰:廢墨收經史,遺文著漢唐。湖南隆回縣岩口鄉河邊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代道光己酉年間的惜字爐,實際上是高 十二米 五的三層樓閣式的磚、石結構的塔。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,碑文依稀可辨,其中一塊敍述借字惜修建目的和意義,警戒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,切勿將斷簡殘篇單詞見字用以覆、裹物拭必糊窗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等等。湖南鳳凰沙灣有座萬名塔,前身即為建于清嘉慶年間焚燒字紙用的惜字塔。原塔三層高11,塔身為正六方形,三簷六角,上置色彩斑斕的璃璃葫蘆寶頂。上層外壁書寫夕光射鬥四字,中層書有中流砥柱,下層書有翰墨流芳。惜字塔後被毀,現塔為重建。

  據考,焚字的習俗自唐代始,明清時為盛。唐戴孚《廣異記·狄仁傑》記載:高宗時,狄仁傑為監察禦史。江嶺神祠,焚燒略盡。至端州。有蠻神,仁傑欲燒之。使人入廟者立死。仁傑募能焚之者,賞錢百千。時有二人出應募。仁傑問:往復何用?人云:願得敕牒。仁傑以牒與之。其人持往,至廟,便云:有敕。因開牒以入,宣之。神不復動,遂焚毀之。唐高宗時,狄仁傑為監察禦史,為對付端州一作惡多端的蠻神,專門重金募能焚之者,應募的兩人持文字寫的具有法力的敕牒前往,最終戰勝了蠻神。被譽為湘西三大古謎之一的辰州符,其中最主要的紙符就是將一些賦予特殊意義的字寫在紙上,是否真的能起到鎮邪驅魔的效用不得而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同樣是人們一種對字紙的崇拜。

    
敬惜字紙就是珍重文化。( 本文由網路摘錄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